结束内耗的曙光
接受新事物的冲击,抵抗与融合。
Hihi 朋友们 好久不见。
也许你也会跟我一样,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陷入对“意义”的思考,持续时间不一,多半是进入了一些不容易得到答案的问题,比如自我的存在、精神信仰与现实等等,在不经意间被某些事物一脚踢入思考的包围圈,又在达到和解的平衡后走出,周而复始。对我而言,这可能就是人生中避不开的间歇性精神内耗,Thinking Big可以让人在生活走向平淡循环的良夜时保持头脑的清醒,但如果陷入进去,可能就要承受来自对现实无力感的冲击。
这次“内耗”的起始来自于LLM(or AIGC)的爆发。现在能看到这里的程序员盆友肯定已经对Large Language Model再熟悉不过,路人盆友应该也多半接触过了国内套壳的各种xxxChat及图片生成服务。对当时还在折腾/组合一些效率工具的我来说,“智能”的GPT4就是“人类的一小步”,FOMO到夜不能寐,业已平静的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凌晨爬起来注册Bard white list时的激动心情,新工具每天都在涌现,活跃的交流讨论氛围就像A股5000点时的交易大厅。
发展的变化快到跟不上,很快就进入了泡沫期。一边吐槽着推特时间线里各种换皮的同质化应用“骗”融资/Star,一边酸着国内大V们开着知识星球割韭菜变现,也就是这段时间逐渐感受到能给我带来一声“哇哦”的东西越来越少了。这也是个人探索最投入的时期,不断的尝试去探索LLM的用法和能力的边界,最后的结论是,至少在自己的行业里,这个会带来真正的生产力与变革。也正是在这一刻开启了不可抑制的被动思考,开始“精神内耗”。(也是在这段时间,执行力强的朋友已经搞出了自己的产品,开起了新的业务)
初始的无力感来源于,当面对“全知全能”的LLM,让我重新认识了“知识”。庄子说,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,翻译一下就是,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,死路一条。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就像不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,不一样的是每当人类到达山顶,巨石滚落,而后山变得更高。而机器无限增长的算力填平了人类生命限制与海量知识的沟壑,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,虽然我做不到但机器可以,所以不管它“理解”的怎么样,至少我所期待的博闻强识已经不再有意义。(当然,不懂的东西它也喜欢瞎胡诌,这是后话了。)
上述带来的结果就是,一个什么都懂的“伙伴”让我短暂的对一切失去了动力。那段时间刚好坡县Covid新增又到一个小高峰,身边的人轮番中招,病闲之余,开始研究尝试让AI来“代替”自己,短暂进入“躺平”模式。这里需要先回顾一个基本概念,社会必要劳动时间,这很准确的形容了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价值基础。而各类生成式AI可以在各个环节帮助我减少个别劳动时间,通俗易懂的讲,AI带来的生产力形成了竞争优势,你可以:
- 在常规的工作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
- 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常规的工作
当新的生产力作用于个人时,你可以选择1来赚取超额回报 or 2来获得更多个人时间;当新的生产力作用于组织,因为组织平均生产力的提升,个体只能选择1来(为组织)赚取超额回报;当新的生产力作用于所有人,个别劳动时间变成了必要劳动时间,也就没有人可以获得额外回报/省下时间。
Github 推出CoPilot business时我还发邮件问过公司啥时候能用(纯属瞎操心),但问就是Under Review然后石沉大海,GPT也一样。但是黄花菜再不吃,可就真凉了,所以我司的朋友看到这里,就能明白为什么前段时间换了实权CTO+火速成立Global AI线。
讲到这里,事情也发展到了现在,“精神内耗”和FOMO也随着吹起的泡沫破裂一起退潮。带资5000万美刀杀入大模型创业的美团二当家王慧文,最终还是靠王兴来兜底才体面退场,国内其他靠HuggingFace搞“自主创新”的公司们自不必说了。
各种工具用了一圈下来,思考也走到了尽头。最终的感慨一下,大模型的竞争是Best or Nothing。就像三代机和四代机,都有武器、都能飞、都很酷炫,但是正面对决的时候,三代机几乎没有胜算。
话说完了,真舒服。相信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。当然,最好还是别想太多,干就完了。
Update 28 Jan, 2024:
现在市场安静多了,淘汰赛还在继续。
AIGC 工具也已经深刻的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